很多人觉得国外葡萄酒发展历史较长,其实早在我国的《诗经》、《史记》、《本草纲目》等著作中都有记载,葡萄酒也曾盛极一时,备受追捧。但是相对于黄酒等用粮食作物酿造,葡萄酒受季节性影响,并且不易保存,酒精度数低,随着战乱就逐渐没落了。遥想古人,当他们面无表情地饮着葡萄美酒时,刷的内心戏应该跟现代人一样吧。
汉武帝建元年间
张骞从西域(吐鲁番)带回来了欧亚种葡萄
但其实没有普及,大汉天子就自己随便种了种
魏晋南北朝时
葡萄酒日渐兴起,是时尚、奢侈、上流社会的代名词
地位如同现在的爱马仕
唐朝
葡萄酒最初仍以边远地区进贡的方式进入
后来中原人习得栽培酿造之法
杨玉环有了醉韵残妆之娇态,诗人有了流传千古的诗篇
元代
是葡萄酒的鼎盛时期,开辟葡萄园、建立品酒室
甚至生产葡萄烧酒——“白兰地”
人人都有酒喝了
清朝
康熙在一次疟疾后就养成了每天喝一杯葡萄酒的习惯
还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
认为常饮很有好处
再到后来,由于
国力衰败,争斗不断,吃不饱,穿不暖
葡萄酒逐渐被历史的战火焚为灰烬
直到1892年
南洋华侨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建了张裕
由于本文非广告,此处省略几千字
如今葡萄酒从业人员遍布一二三四五线城市
当然,谁也不是因为这些有趣的历史而进了葡萄酒这行
比如我
我和葡萄酒的孽缘起于一个有着二十年友谊的小伙伴
某年春节她妈妈买了一塑料桶“葡萄酒”
谨慎地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碗
那时我大概六岁
当我面无表情地喝下这充满葡萄味、甜滋滋、火辣辣的紫色液体时
内心实则十分激动兴奋
充满了希冀
果然
超超级好喝啊
喝完我们开心地又唱又跳又看恐怖片
~那感觉至今无法言喻~
高考后
老师问我你将来想学什么
我说别太累就行
老师说:民以食为天,将来农业肯定发展得最好。你去学葡萄酒吧,前景很大。你看这个学校还是985、211
好有道理
于是我去了中国第一 & 唯一的葡萄酒学院
做了四年问题学生
每次上课
当我面无表情地喝酒时,心中想的都是
“哎呀,男朋友在操场肯定等着急了”
(对我的男朋友有什么问题么......)
当然,这并不是所有从业人员的打开方式,比如:
小A
江南水乡长大
读书去了法国勃艮第
回国后就职于一家葡萄酒贸易公司
当她面无表情地喝葡萄酒时,心中难免对异国风土有所怀念
小B
毕业后直接进入国企
先做的食品,后来做国际贸易,现在终于成为了一名坚强的酒商
当他面无表情地喝酒时
心里想的不只是喝完这杯还有几杯,而是
一条柜有多少托,一个托有多少箱,一箱有多少瓶,一瓶赚几块.......这酒客户会不会喜欢?
小C
小c虽然不是圈内人,但对葡萄酒有着一亿分的热爱
上过许多课,去过许多国家
证证齐全
每一杯葡萄酒对他来说不仅仅是饮品,更像是一位极具魅力的女性
当他面无表情地喝酒时,内心在沉着冷静地思考着:
香气?酸度?单宁?
年份?产区?配餐?
酒庄?酿酒师?葡萄园?
奇怪的是
他经常单身,嘘
-
我们都曾是小D、E、F、G、H、I......
“这瓶酒值多少钱”
“我得装作很会喝的样子”
“我去,酸不拉几的啥玩意儿”
“还是甜酒最好喝”
“传说中的盲品冠军原来是个大叔,哦呵呵”
“挂杯不错,是好酒”
“男神/女神肯定觉得我喝酒的样子很美/很帅”
“听说喝葡萄酒可以抗衰老”
“好小气,侍酒师你多给我倒一点会死吗”
“旁边桌的人为什么要45°仰望杯子”
“人多的展台肯定有好酒”
“哎呦,他们吐酒好恶心”
“擦,刚才好像忘记摇杯了”
“喝完赶紧拍照,我要第一个发到朋友圈”
其实
当你面无表情地喝酒时,刷什么内心戏都不重要
喝得开心便是最终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