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酒精”可以代表一个时代,那一定是了不起的Roaring Twenties(1920s,咆哮的二十年代),纸醉金迷的狂欢派对、地下酒吧的声色犬马、轻佻女郎的轻歌曼舞......
“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菲茨杰拉德,用一部《了不起的盖茨比》,将1920s纵情而疯狂的时代面貌向我们全盘托出。
是什么让人们如此喧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迎来了经济、科学、艺术、文化的全面新生,“秩序与繁荣”成为了政治家的竞选口号。也就是说,美国有钱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也势如破竹、轰轰烈烈的上演着。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城市文化迅速发展着:
整个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广告、连锁店的出现促进了人们日渐高涨的购买欲望,买买买一时间成为大家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时装、电冰箱、收音机、婴儿食品,甚至小轿车(那时的年轻人迷恋汽车,称它为“带轮子的卧室”),都是当时被疯抢的潮货:
当然人们也很喜欢美丽的“香槟”广告:
发现没有,这些广告的主角很多以女性为主?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New woman”(新女性)们不再围着老公和孩子转,开始从事各类白领工作,有了钱,就可以买买买了,继续带动消费;同时感谢科技的进步,家里面配备了洗衣机、吸尘机这些解放家庭主妇的电器,花在做家务上的时间也逐渐减少;又因为避孕膜的出现,生的孩子也少了,节省了照顾孩子的精力......那么,有钱,有闲,该做点什么呢?
浪起来!
于是时尚史上著名的波波头们、爵士时代的享乐女神——Flapper girls(轻佻女郎)出现了!曾经矜持保守的女性穿起了轻盈短裙,抽烟喝酒成为时尚的通行证,派对起来啊姐妹们:
当时的文化艺术气氛也很给力,人们出了热衷于去电影院看卓别林,也迷恋于新兴的爵士音乐和黑人舞蹈表演,有音乐的地方,大家都在跳舞,跳舞。比较流行的舞蹈有Charleston,Black bottom以及“ Cakewalk ”等,来个动图感受一下“蛋糕舞”:
综上,咆哮时代的美国笼罩在一片歌舞升平、物欲横流的氛围下——除了横空出世、极不和谐的 禁酒令:1920年1月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正式生效,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可被罚款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这项法案实施的理由是,酒是犯罪的根源。
然而,历史又一次告诉了我们物极必反的道理——欲望是无法被压抑的,只能火上浇油。由于禁酒令的出台,人们疯狂的囤积酒精,据说在纽约的Yale Club酒吧,老板一气之下屯了够喝足足14年的酒。普通人屯酒,而有心人却借此发了横财——禁酒令直接带来了非法酿造、售卖和走私酒类饮料的新犯罪行为,黑帮私酒生意的蓬勃发展,非法的地下酒吧随处可见。
芝加哥的黑帮头子艾尔卡彭凭借着私酒生意崛起,在整个美国中西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我们的盖茨比也靠“开药房”发家(当时唯一可以合法贩卖的酒精是医用酒精,所谓的开药房,就是指私酒坊)。另一方面,司法系统全面腐败,这一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可见一斑——连警察局长都在贩卖私酒的违法场所纵情声色:
于是,禁酒令的直接结果是使美国的酒类消费增加了50%:酒类的年产量从5000万加仑变为7600万加仑,从国外非法进入美国市场的酒类数量多到不可考证(香槟业提供的数字是每年7000万箱)。
地下酒吧成为当时的狂欢殿堂,也许这种偷偷摸摸的感觉带来了加倍的兴奋和刺激,人们嗨起来创意十足,全情投入:杰克和查理的Puncheon俱乐部则在隔壁房子里的一堵墙后建了个秘密酒窖,大城市里的地下酒吧用高级的装饰和精心制作的密室来掩饰酒精:
纽约城的鹳鸟俱乐部用银色皮革和现场表演来伪装:
得不到走私酒的人会在家里尝试酿制他们自己的烈酒,很快“浴缸金酒”(混合在浴缸中未加工的烈酒和香料)开始出现,想要纵情的人们变本加厉地沉浸在酒精的海洋:
后来的“浴缸冰桶”与其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
香烟、雪茄也是地下酒吧的标配,美丽的卖烟女郎也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美国当时的葡萄酒业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灾难,因为私酿酒的盛行,市场对于葡萄的需求量大增,两年内,加州的葡萄价格比禁酒令前翻了三倍。正宗的葡萄酒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口感差、质量低劣的私酿葡萄酒也让人们失去了对葡萄酒的品味,当时旧金山的一个记者里昂·亚当斯回忆说:“这个行业里的许多人都认为葡萄酒是一种低档的饮料。银行家把葡萄酒看做葡萄业的副产品。”
即便如此,葡萄酒业也并没有转入地下。英国著名葡萄酒作家休·约翰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虽然审查十分严格,但法律允许用于医用和圣餐用的葡萄酒。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牧师,有的人甚至真的开建了一个‘教堂’。每家药店都出售医用葡萄酒,每个医生都在他的处方里为每一个饱受饥渴之苦的‘病人’加上保罗马森‘医用香槟酒’。”而这大概就是盖茨比们的发家之道了。
在咆哮的二十年代,唯一可以鸡尾酒抗衡的酒精饮料,就要数香槟了。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Moët & Chandon全程赞助了香槟道具,并借此机会在市场上推出了一系列1920s年份的香槟,应时应景:
任何描绘二十年代活色生香的场景中,总少不了一杯香槟:
咆哮年代创造了许多流行至今的鸡尾酒:Gin rickey,Mint julep,French 75,Sidecar,Mary Pickford,Planter’s punch,Bathtub punch,South Side,Bee’s knees......
这场忘记节制的疯狂派对似乎也预示着一场落寞的结局——随着大萧条、经济衰退和二战的到来,禁酒令解除,盖茨比们的美国梦烟消云散,佳人不知去向。
就像电影中的台词一样—— “Booze, booze and yet more booze!”咆哮的二十年代就像搭上了一列停不下来的火车,只争朝夕,轰轰烈烈的飞驰而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丽倩影、令人回味至今的文化符号,还有目眩神迷的酒精味道。
所以你呢,是纵情享乐活在当下,还是做个细水长流的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