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吴京的《战狼2》,其热度和票房完全火到丧心病狂的程度,而电影票房破亿的速度也快要累死了做海报的美工。大家除了心疼这些美工之外,还特别心疼吴京的肝儿!
这不,电影刚开始,吴京就开始怒吹茅台,看得我都肝颤,不过也有不少吃瓜群众表示:还能这样喝酒?我们不信!
抛开瓶口设计的问题不谈,我们不如来讨论一下——现实中真的有人酒量这么大吗? 这个关乎人类极限的问题有很多人都很好奇,也有不少人亲身尝试,去年网络上曾流行拼酒,一时涌现出不少八斤哥、六斤哥,后来甚至连二十斤哥都有了。他们不仅喝烈酒如喝水,而且喝完之后还一点感觉都没有。随着拼酒的风头渐盛,这些挑战的真实性也受到质疑。果不其然,最后发现基本都是假的,有一个人竟然连白开水都没喝完……
在一些我们熟知的故事里,也有不少海量之人,比如武松,喝了十八碗之后还能打死白额青眼虎;三国里的周瑜,喝了一晚上还能谋划计策除掉劲敌;凤雏庞统,醉了百日,醒来竟然头不疼、眼不花,还能思绪如飞,只花了半天功夫就处理了百天积累的公务。那他们算不算是海量呢?还真不算,因为古代的酒跟现在的酒一点可比性都没有,由于当时的酿酒工艺比较粗糙,酿出来的酒酒精度数极低,甚至可以拿来当水喝,在这种情况下,连喝个几十斤酒唯一考验的也只有膀胱了。况且,文学作品总少不了夸张的成分,不可全信。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是有没有人有如此的酒量呢?实际上是有的。最有名的就是周总理周恩来了,那喝的可是实打实的60多度的茅台酒。
据说,红军长征时期,周恩来就曾用超过1两的杯子喝下了25杯茅台酒。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了和平谈判,期间举办的一次宴会上,周恩来替酒力不佳的毛泽东挡酒,把国民党人士一圈又一圈的“攻势”都给推了回去。而且酒酣之后的周恩来愈显神采奕奕,机敏过人却又不乏诚恳,以至于一个在场的记者竟发出了“一个周恩来就打败了整个国民党”的由衷感慨。而周恩来“千杯不醉”的名号也就叫开了。
图为周恩来给尼克松敬酒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3瓶茅台喝倒许世友的事广为流传。许世友这位传奇的开国上将,也是一个能喝酒的人物,可是他不光自己喝,他还强迫自己的属下多喝(这咋跟张飞一个毛病)。下属被逼急了,难免去跟周恩来诉苦。为此,周恩来专门想了个法子,趁他来北京的机会说要请他喝酒。本来就敬佩周恩来的许世友,一听还有酒喝,连忙答应。在席上,知道被告状的许世友很不服气,俩人便一人一瓶开始赌酒,许世友争强好胜先“吨吨”喝了三大杯,而周恩来则不紧不慢,喝酒的同时还不忘吃着下酒菜,等到许世友一瓶喝完的时候,周恩来也所剩不多。这可镇住了许世友,不免倔劲上来,让服务员又拿来两瓶。可等到这第二瓶下肚,许世友已经变了脸色,而周恩来却越喝兴致越浓。这时候许世友可不再叫着要酒了,但周恩来可不想这么放过他,叫了第三瓶酒。此时的许世友算是心服口服,连说以后再不强人所难。周恩来让人扶他回去休息,自己却坐下将这第三瓶茅台又喝了个干净。
图为周恩来与许世友对饮
前苏联的斯大林也是极爱喝酒的,著名的“伏特加外交”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而善饮且不会失控甚至成为当时外交官必备的职业素养,灌朋友是为了检验其对自己的态度以及对感兴趣问题的看法,灌敌人则是令其陷入道德和政治陷阱。而斯大林酒量大到什么程度呢?他竟然把丘吉尔这个有名的酒鬼喝到桌子底下去了!而他自己竟然还到处转悠,安慰部下:“放心,我不会把苏联都喝掉的”。
那为什么有的人能饮酒百斗,还能面不改色、头脑清醒,而有的人稍微喝点就醉如烂泥,不省人事?这可得从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说起。
在人体内,酒精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一个叫乙醇脱氢酶,另一个叫乙醛脱氢酶。酒精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中先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脱去两个氢原子,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是有害物质,但它很快又会与乙醛脱氢酶反应生成乙酸。乙酸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可以为人体提供热量,这也是为什么在寒冷季节会有喝杯酒暖暖身子的说法了。
说人话就是,如果你体内两种酶都具备,那么你就可能有不错的酒量;若是你体内缺少了乙醛脱氢酶,则乙醛不能及时转化,就会造成酒后恶心、呕吐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你大量饮酒之后,由于转化不及时同样会出现。
有人会说,酒量这种东西练一练就出来了。可能对有些人来说这种做法会有一定的效果,可这效果也是甚微,万万不会明显到让你千杯不醉的地步,因为这两种酶是由基因决定的。所以酒量也是会遗传的,周总理的父亲就是很爱喝酒,也是很能喝酒的。
酒量大小因人而异,所以大家万万不能为了逞一时之勇而暴饮,饮酒就是为了喜欢,为什么不尽兴而止呢?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海量的朋友,不妨给我们留言,让我们见识一下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