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道
首页 酒斛网

Tertre Roteboeuf:波尔多的“异教徒”?

鱿鱼面馆 2015.12.28

Tetre-Rotebeouf within royal sales list_meitu_1.jpg

2014年英国政府通过佳士得拍卖了一批葡萄酒,也让外界乘机一窥官方酒窖的“庐山真面目”,英人不愧是Claret的忠实拥趸者,8款酒(共306瓶)全部都是波尔多的顶尖佳酿,其中不乏五大酒庄、李鹏 (Le Pin)和靓次伯(Lynch Bages)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唯独有一个名字令我感到眼生的很,当下心想:波尔多的知名酒庄按说应该没有不知道的,这家酒庄又是何方神圣?

话说 ,波尔多右岸的圣美隆村有一酒庄从未参加过任何官方评级,也不进行什么宣传活动,连每年一度的期酒品鉴也懒得理会。所酿之酒款并非借助波尔多传统的酒商模式出售,网站更是简单到让人跌破眼镜,仅标注了联系方式和地址。如此行径,难怪知之者甚少。然而, 这并不代表人家籍籍无名,相反酒庄深受英国皇室垂爱,世界各地的慕名拜访者常年不断(接不接待就要看庄主心情了),罗伯特帕克多次对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酒庄就是只有6公顷的“Tertre Roteboeuf”(意即‘放牛的山岗’),注意此处名字中并无波尔多滥觞 的“chateau”一词,庄主乃年逾六旬的弗朗索瓦·米佳维勒(Francois Mitjavile)。

Mitjavile_Tertre-Roteboeuf_web.jpg

Tertre Roteboeuf原名Le Terter,为弗朗索瓦妻子家所有,靠近Troplong Mondot酒庄,其岳父在1961过世后,葡萄园一度租赁给Chateau Bellefond-Belcier。

我很好奇老庄主为何不主动参选圣美隆评级,要知道这个评级堪比美食界大名鼎鼎的“米其林三星”,他所在的村子每十年都要为此折腾一次,常常闹的人仰马翻、四邻不宁,2006年的圣美隆评级因投诉过多而被取缔,2012年的评级 至今仍有三家酒庄在打官司…事实上,Tertre Roteboeuf并非评不上,而是主人家根本连申请表都未填过…实在怪哉,这就像一个高中生成绩斐然却不参加我大中华规定的高考,明知对面可能是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在招手,却愣是不去踩那独木桥。

起初猜测这庄主老儿一定是个狂傲之辈,盖因天才都是不合群的嘛,庄子弃相位而自快于“曳尾涂中”,李太白叫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章太炎拿大勋章做扇坠儿大骂袁世凯…在世道纲常的牵绊下,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的过 活,只有那些才气卓绝的天才和无知无觉的疯子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也曾一度认为他是一个看破红尘的遁世者,必是已经修炼到传说中“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重境界,所以自甘乡野返璞归真,不愿再搞什么多余的幺蛾子。但后来发现这些都只不过是 我先入为主的偏见罢了,比起恃才放旷亦或压抑的沉潜,弗朗索瓦身上更多了几分外化内不化的低调。

Francois 1_meitu_3.jpg

弗朗索 瓦来自法国南部的地中海地区,家族经营有一家成功的葡萄酒货运公司,他本人早年也参与其中。后来与妻子决定接手日渐衰败的Le Tertre酒庄,1975-1977年,毫无酿酒经验的他师从著名酒庄Chateau Figeac的庄主Thierry Manoncourt。两年后回归自家酒庄,将Roteboeuf一词添加到酒庄名字中。

有人说,弗朗索瓦常在夜晚背着手到葡萄园散步,甚至会亲切的跟自家葡萄藤”聊天”。从Youtube上的一些采访视频中可以看出:他善谈,才思敏捷,脖子上喜缠一围巾,嗓音 中带有一种法国人独有的慢条斯理。当然最主要的是真实,他似乎并不害怕向别人袒露真实的自我,比起牵强附会,他会毫不吝啬的行驶自己作为一个被访者的权利:冷静分析问题后再做回答,甚至大胆质疑对方的问题。不知就是不知,任何掺杂着表演欲和虚荣心的做 作貌似都会在他面前无所遁形。这个细节发现令我想起小时候父亲大人时不时放在嘴边的那句“魔咒”: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现在我相信他一定是在深刻思考过酒庄评级这个(伪)命题后,才决定不予参加。

是什么造就了你的性格?“谁知道?生活会在很多方面改变我们的习性…我们又是谁?”( Who knows ? Life change our ways...Who are we ?),万万没想到,他会抛回这样一个充满哲理的反思,不禁让我想起了撰写《瓦尔登湖》的梭罗 。我们很多人在狭小的生活圈中互相模仿,彼此竞争,可又谁真正驻足思考过生命的意义?亦或者压在头顶的那些条条框框的意义所在?“AOC(原产地保护)的意义,在用限制产地和生产标准的方式,保护不同农产品最原本最独特的风味,而不是创造一个标准的口味, 让所有的产品都去满足这个统一的标准。由此看来,尝试用盲品的形式从不同产区出产的酒里选出一个冠军来,是很武断的行为,就像一定要把贝多芬的音乐和巴赫的音乐比个高下一样没有意义。”看,他总能给出一个令人措手不及的答案,但又让我心有戚戚然。

DSC02111.jpg

1978年为弗朗索瓦的首个葡萄酒年份,至1985年份名气大涨,从1994年份开始,他去掉了酒庄名字前的“Chateau”一词。Tertre Roteboeuf葡萄园内种植有80%的梅洛、20%的品丽珠, 其中梅洛葡萄藤的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

民国时期的大翻译家辜鸿铭曾把中、美、英、法、德五国人进行了对比,他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 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灵敏本是万物性情相同的一条纽带,但人类的群居本性却常常迫使我们追求所谓的”社会认同感”,否则就是遭人诟病的“不合群”。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庄主要比随大流的庄主承担更大的风险和质疑,甚至毁灭。在很多 波尔多葡萄酒的收藏家眼中,弗朗索瓦是一个灵敏的知识分子,当然他也曾被周围人当做一个古怪的家伙。“我从来都不古怪,但是从我身在的年代来讲,确实如此…无非是一些经典纯良的常识而已,我希望...(虽然听起来有点惊奇),在我们的时代人们可以更加有创 造力和真实于自己。” 他在回复的采访中写道。

对于酿酒哲学,弗朗索瓦认为自己遵循的是传统的法国模式:自然与文明相结合。在祖辈对天地万物透彻理解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或者更确切的讲,酿酒是一种历史文化 的产物。尽管他的葡萄酒使用美乐和品丽珠酿制,但却给人一种勃艮第红葡萄酒的感受,无怪乎有外媒称其为“波尔多的勃艮第”(当然此处我也是拾人牙慧,并未考证...)。识人知酒,虽然尚未品尝他的作品,但此时感觉已非重要。除了Tertre Roteboeuf酒庄,弗朗索瓦在右岸的Bourg地区拥有另外一个酒庄 – Domaine de Cambes(22公顷),他的儿子Loulou先生还经营有一个叫“L’Aurage”的16公顷酒庄。

tertre-roteboeuf_meitu_4.jpg

弗朗索瓦的酿酒工艺:葡萄尽可能的晚摘,低产。长时间浸渍,发酵温度高达35度,在100%的新橡木桶中陈年18-24个,酒庄并不生产副牌酒。

一位见过老爷子本尊的葡 萄酒爱好者告诉我,千万不要问弗朗索瓦在葡萄酒业最欣赏谁,因为他连罗曼尼康帝的庄主都不知道…尽管有些惊讶,我依然不死心的把这个问题放在了末尾。“没有谁,我们(编者注:所有的酿酒师)都只不过是在做自己能够做的,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果不其 然。

郑重感谢北京苔娲葡萄酒俱乐部彭先生的牵桥搭线,如此方有幸通过邮件采访弗朗索瓦,无以回报,在此顺便软广一下:苔娲葡萄酒俱乐部是一个2015年初成立的非 营利性俱乐部,经常会举办一些有意思的tasting,目前会员已有200人。如有兴趣参加品酒活动或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俱乐部微信公众号:terroirwineclub。

版权声明:本文由原作者授权酒斛网发布或翻译,内容版权属于原作者,非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申请授权请联系我们

微博评论

分享长微博

右键另存为下载到本地

分享长微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二维码由 Jiathis 提供

分享长微博
返回... 打开微信,点击界面右上角魔术棒,选择“扫一扫”,手机上打开后点击右上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