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时间看完全文的,可以直接翻到文末的品鉴会报名。
发生在旧世界的新事物总是让人充满好奇,比如,一个被被遗忘产区的复兴或是一个古老葡萄品种的流行,它让人禁不住思考,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这个隐藏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秘密?然而,当这种新鲜事发生在德国黑皮诺身上,我们难免一下子存有怀疑。正如我起初很惊讶德国这么冷的国家竟然出产红葡萄酒,还是黑皮诺,紧接着又被它们不俗的质量惊艳到。
黑皮诺是一个俏丫头,拥有最优美的性格和最恶劣的脾气,她能够成就绝代风华的姿容,却也有着不可一世的怪癖。但这个来自勃艮第的葡萄品种却可以在德国欣欣向荣。正如罗曼尼康帝的联合庄主所言:它(黑皮诺)虽然跟勃艮第结了婚,但可以跟其它产区做情人”。(我知道我上一篇也引用过这句话…)。
德国黑皮诺出了名的贵,但贵之有理。精品德国黑皮诺出现在市场上的时间只有10-15年。德国没有期酒(en primeur)品鉴机制,但却有悠久的直销传统,即酒庄直接卖给客户,很多德国高端葡萄酒经常是在酒庄门口被收藏家们一买而空。此外,德国的精品葡萄酒协会VDP拥有旗下成员50%产量的控制比例,现实生活中这个比例通常介于40%-70%之间,酒庄还会把20%-30%的葡萄酒留给本国的经销商,因而,用于出口外销的数量很少。但是随着德国黑皮诺的声名鹊起,出口比例的数字开始有所提升。
根据英国的《金融时报》:一瓶50英镑的德国黑皮诺要比一瓶勃艮第的一级园红葡萄酒更能对得起你的钱包。《华尔街日报》则描述德国黑皮诺“难以一言概之”、“酒庄之间的差异很大”,最后用“小众产品,行家的选择”来做总结。
对于德国黑皮诺的成功,全球气球变暖是一大优势,但更多的离不开德国酿酒们的努力。风起于青萍之下,今天我们就看一下德国的黑皮诺是如何发展成如今的4.0时代。
德国黑皮诺1.0 :公元9世纪至1960年代。德国的黑皮诺听起来像是个新鲜物件,但实际上历史渊源留长,早在公元884年,加罗林王族的后代卡尔三世国王就把这个品种从勃艮第带到波登湖(Bodensee)畔耕种。中世纪的西多会僧侣们则开辟了莱茵河畔的黑皮诺葡萄园,也正是他们撰写了勃艮第红葡萄酒的华丽篇章。要说为什么黑皮诺没有像在勃艮第那样名满天下,或许只能怪“桔生北为枳”的风土逻辑:黑皮诺跟金丘(C?te d’Or)的风土如同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却只能在寒冷许多的德国气候下苦苦挣扎。
德国黑皮诺2.0 :1960-1980年代早期,这个阶段德国的黑皮诺并没有多大的起色,甚至可以被称为“消失的一代”。 80年代早期,德国只有12%的葡萄园种植的是红葡萄品种,大多数的产量都被用于酿制桃红葡萄酒,并且绝大部分的红葡萄酒都很酸涩、瘦弱,愉悦感严重不足。
Bernhard Huber
德国黑皮诺的3.0 :自从柏林墙被推到后,德国的社会经济和精神风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红葡萄品种的种植面积有了大幅度的扩展,酿酒师们纷纷前往勃艮第求经,他们很快掌握了学到的知识理论和酿酒技艺,正如他们的俄勒冈和新西兰对手所经历的一样。自从1980年代早期,德国黑皮诺的种植面积增长了3倍。这个阶段,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开拓者,当法尔兹(Pfalz)地区的Friedrich Becke首次在自家葡萄园种植黑皮诺时,同村的村民很是不解,甚至对他的“不合群”愤怒不已;在南部的巴登(Baden),Bernhard Huber在离开当地的酿酒合作社后,于1987年推出了首支黑皮诺,现在已过世的他被尊称为“德国黑皮诺的教父级人物”。此外,还有弗兰肯地区的Paul Fürst和法尔兹地区的Werner Knipser。
德国黑皮诺4.0 :这个阶段是德国黑皮诺上升最快的一个时期,从1990年-2010年,种植面积提高了两倍,总体超过4000公顷,绝大多数的黑皮诺葡萄园位于巴登产区的Kaiserstuhl地区,以及法尔兹产区。至2008年,全国大约11.5%的葡萄园面积种植了黑皮诺,而在1980年这个数字只有3.8%。酿酒师们也更加熟练运用自己的所学,通过结合德国本土条件酿制出卓越的作品。1999年,德国研制出可以对抗法国克隆的少串、果实小的黑皮诺克隆,被那些有远见的酒农采用,他们同样注重园内甄选(massal selection)、老藤、温暖的年份、好的种植管理方式和降低产量。许多当代酿酒师更加偏向于国际风格的黑皮诺,如果在小型的225升的橡木桶中陈年,还会增添酒款的深度和复杂度。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讲一下德国黑皮诺葡萄酒的特点?我想说,作为一个旧世界葡萄酒产区,德国的葡萄酒历史和风土远要比我们想象中复杂:阿尔河谷的陡峭山坡以板岩为主,法尔兹是石灰石的地盘,巴登的玄武岩和弗兰康阶砂石令人莫衷一是。不同的风土,自然会有不同风格的德国黑皮诺,难以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