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人物采访中,没有天赋异禀或是有志竟成这样的关键词所营造的,令人望尘莫及的传奇人生,想写的是一个优秀酿酒师三十年来白手起家的真实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的只是忠于自我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
Pierre Gaillard 12岁就开始在家门前父亲的一小块葡萄园里驱马犁地,当时仅仅是出于对自然与动物的热爱。但在法国很多小酒农的日子并不好过,Pierre的父母希望儿子能获得文凭,进而拥有稳定的工作,于是Pierre通过考试被多所酿酒学校入取,最终他选择了Beaune 来到了勃艮第。当时年轻的Pierre对葡萄酒的理解是它是与朋友分享喜悦的媒介,但在勃艮第的学习让他真正发现了葡萄酒的魅力。从葡萄的种植到葡萄汁的发酵,再到葡萄酒的酿成,每一步都倾注着酿酒人的个性与心血,伟大的葡萄酒是有生命的艺术品,他想成为一名酿造伟大葡萄酒的酿酒师。与许多背负世代酒庄继承命运的同学不同,Pierre对葡萄酒本身热情的单纯初衷,在之后的很多年都是他职业生涯的指路明灯。
开垦杜克园
从酿酒学校毕业之后,Pierre在Vidal-Fleury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葡萄园总管。对于葡萄园风土的潜心研究让他发现了La Turque地质的独特之处,它位于山坡的中间,位置不高不低,充足的日照,微气候的多样性等等,于是他提议开垦La Turque这块地。当时的Vidal-Fleury由于资金问题只拨给了Pierre有限的支持,于是这位执着的年轻人独自开垦了La Turque。一年两年三年,这块田的第一批葡萄收成了,由于当时的La Turque并没有appellation,故将其单独在一个桶里酿造,最后在大家盲品时发现最好的酒居然来自这块年轻的田。之后Guigal 向Vidal-Fleury买了这块田,这就是著名的La Turque杜克园的历史。
第一块田Saint-Joseph
随之,Pierre在Guigal开始了他的第二份工作。在Guigal的工作经历确实带给了他丰富的经验,于此同时他买下了自己的第一块田2.05公顷的Saint-Joseph (Clos de Cuminaille),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照料,来实现个人的种植与酿造哲学。第一款酒10000瓶的Saint-Joseph取得了热烈的反响,这样的成功坚定了Pierre开始自己酿造生涯的决心。1985年买下了5.8公顷的Côte-Rôtie,之后Condrieu, Cornas, Saint-Joseph, Croze-Hermitage, Côtes du Rhône… Domaine Pierre Gaillard在北隆河名声鹊起。
北隆三剑客的由来
与Côte-Rôtie隔江相望,在vienne这座城市附近的一片葡萄园叫Seyssuel,历史记载这块土地的葡萄酒可追溯到罗马时代,terroir质量更是和Côte-Rôtie不相上下,自从葡萄根瘤蚜蟲病在欧洲大陆肆虐,再加上这里的年轻人都去大城市工作,葡萄园很多年疏于打理,因此Seyssuel也未列入法国AOC级别。Pierre的老友Francois Villard提议买下那块地一起酿酒(vin de pays),Pierre和Yves Cuilleron一拍即合,Vin de Vienne随即成立,这就是俗称的北隆三剑客。
好酒表现风土
2002年Pierre在朗格多克Madeloc地区成立了酒庄Domaine Madeloc,目前由女儿Elise打理。2007年在朗格多克Faugères地区买下12公顷成立酒庄Domaine Cottebrune。当时酒庄在南部并为设立办公室,Pierre带着团队每天早晨4点从北隆南下农作,从不间断。 作为一个纯家庭式酒庄Pierre Gaillard的扩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当问起缘由,Pierre只是浅浅一笑说,“我只是对酿葡萄酒感兴趣。”酿酒人潜心付出所酿制的好酒也为它的主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是因为葡萄酒,Pierre结识了各界名人,商界精英、政界要人、体育明星...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回报。Pierre提及,在酒庄还尚未知名时,他和夫人去巴黎的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就餐,凑巧的是邻座刚好点了他的酒,侍酒师提示旁座就是酿酒师,邻座客人随即投来了敬慕的眼神并点头示意。这就是酿酒师最最质朴的虚荣心。同时,Pierre喜欢与客人探讨葡萄酒,好奇于不同人对酒的感受与喜好。当问起什么是他心中的好酒时,Pierre说,好酒就是对于风土的完美表现。他拒绝用技术手段来修饰酒,他想酿的是表现风土特点、有生命力的葡萄酒。Pierre Gaillard有一块田至今坚持着驱马耕地的方式。
结束采访时,我对眼前这位颇具声望却又衣着简朴、低调行事的酿酒师竖然起敬。也许三十年来,他只做好了一件事就是酿好他的酒,而其他的一切也都随之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