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皮克里特葡萄(Picolit)的外文名也被写作“Picolit”或者“Piccolito”。她既可指一种甜白单品酒,也可指葡萄名。其中,作为葡萄酒的皮克里特流行于意大利东北部的弗留利产区,是商业价值较高的枯萄葡萄酒,而作为葡萄名的皮克里特葡萄因为授粉率极低,因此,产量并不高。
Picolit葡萄酒在18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小有名气。欧里恩特山坡(Colli Orientali)的罗萨泽奥(Rosazzo)被视为皮科里特葡萄的原产地。可以肯定的是,该品种的存活与罗卡贝纳达酒庄(Rocca Bernarda)的佩鲁贾(Perusini)家族密不可分。整个20世纪,佩鲁贾家族均一直在不断努力,他们最先发现了皮克里特葡萄的克隆品种,并且还最先培植了适应性更强的克隆品种。较之皮克里特葡萄,这些克隆品种的存活率更高。
此外,还有一些更有名的酒商也为皮克里特葡萄酒的进步做出了贡献。Fabio Asquini便是其中一位。他将葡萄采摘时间推迟至10月中旬,并且还是整串采摘,然后将这些葡萄放在席子上风干,之后再进行压榨。另外还有一些酒商也推迟采摘葡萄,且时间更晚,葡萄中的糖分含量更高,并且在采摘后不会进行风干。20世纪80年代中期,小橡木桶熟成作为一种创新方式被引入皮科里特葡萄酒的酿造中。尽管皮科里特通常被视为餐后甜酒,但她的口感不够甘美,因此,称之为"Vino da Meditazione"(意思是“冥想之酒”)最合适。冥想之酒是一种需独自安心饮用的葡萄酒,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出其优雅的花香和淡淡的甜味(桃子和杏子的味道)。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末,皮克里特葡萄在意大利受到极力追捧,这使得皮克里特葡萄酒的价格尤为昂贵,许多非意大利籍的葡萄酒行家对此大惑不解。为了应对激增的市场需求,酒商们开始将皮克里特葡萄(Picolit)与维多佐葡萄混酿(Verduzzo)(个性更平淡的维多佐并非皮克里特法定的搭档),虽然这种混酿带来了产量,但却没有带来皮克里特葡萄品质的提高。